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Mac電腦大更新?將用上人臉識別,華為、小米看笑了

2020-07-28 11:30
雷科技
關(guān)注

近日,據(jù)外媒Engadget報道,蘋果在最新的macOS Big Sur Beta版中加入了Face ID相關(guān)代碼。雖然目前已上市的Mac系列暫未支持此功能,但是開發(fā)者已在相關(guān)代碼中發(fā)現(xiàn)了“FaceDetect”和“BioCapture”等字眼。除此之外,開發(fā)者還仔細檢查了Face ID拓展,并確定這個功能是為macOS設(shè)計。

Face ID是蘋果在2017年推出的一項功能,其目的是為了取代Touch ID。目前,支持Face ID的蘋果產(chǎn)品主要包括iPhone X、iPhone XS系列、iPhone 11系列、iPad Pro(2018款)及以后的機型。

不是你想的那個“Face ID”

其實,三年前,蘋果就已經(jīng)計劃將Face ID加入到Mac系列產(chǎn)品中。

據(jù)外媒9to5Mac報道,2017年,蘋果遞交的專利中提到,如何通過Mac的相機來實現(xiàn)人臉識別。該專利顯示,蘋果會在Power Nap中新增一項功能,即便Mac處于睡眠模式,相機卻仍然處于啟動狀態(tài),并可進行人臉識別。此時的相機,是以一種低功耗模式來運行,對電腦本身的功耗沒有太大影響。

當Mac的相機監(jiān)測到人臉時,它就會自動進行識別。如果Mac識別出相機前方是已經(jīng)錄入的面孔,它便會喚醒電腦,直接進入主界面。整個過程不需要用戶點亮電腦屏幕,只要坐在電腦的相機前方即可完成解鎖。

也就是說即便Mac處于息屏狀態(tài),相機依舊可以進行人臉識別。雖然這項功能與iPhone的Face ID有些相似,但是后者必須用戶抬腕點亮手機屏幕,然后才可進行人臉解鎖。

Mac的相機會保持低功耗運行,這不禁讓人想起了Apple Watch Series 5上的1Hz的屏幕,通過將屏幕的刷新率降低到1Hz,以此來實現(xiàn)全天低功耗的屏幕內(nèi)容顯示,感覺兩者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
針對這項技術(shù),蘋果在新的專利中做了補充。據(jù)外媒patently Apple報道,蘋果在Mac上使用的人臉識別,并不是iPhone上的Face ID,而是一種“視網(wǎng)膜掃描”識別技術(shù)。相比Face ID,這種技術(shù)的安全性要更高一些,哪怕是兩個長相相似的人,Mac也不會進行錯誤的人臉識別。

在此之前,有消息稱,iPhone的Face ID面對雙胞胎等兩個長相相似的人時,他們的面部都可以解鎖手機。不過,根據(jù)最新消息,蘋果遞交的專利顯示,F(xiàn)ace ID將加入靜脈識別技術(shù),通過人體內(nèi)部隱藏的生物特征來進一步確認用戶信息。這樣一來,哪怕是雙胞胎,iPhone的Face ID也不會進行錯誤解鎖。

對Mac用戶來說,人臉解鎖要比文字密碼和指紋識別方便許多,用戶不僅可以使用它在App Store中下載應(yīng)用、還可以在網(wǎng)頁上進行人臉支付。同時,人臉識別加入,也為Mac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,使用場景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展。

另外,Mac有了人臉識別這項功能后,電腦的安全性也會更高。不過,Mac的相機長期處于開啟狀態(tài),是否會對用戶的隱私造成影響呢?雖然無需點亮電腦屏幕即可完成人臉解鎖,用戶體驗會很好,但是先點亮電腦屏幕再進行人臉解鎖也不會影響效率,涉及的隱私問題也會更少。

Windows的人臉識別與Mac的區(qū)別

看到這里的小伙伴可能會吐槽,蘋果已經(jīng)落伍了,WIndows筆記本早就支持人臉識別。話雖如此,但是兩者區(qū)別還是挺大的。

2015年,微軟為Windows 10用戶帶來了一項名為Windows Hello的新功能。這項新功能指的是Windows 10中一整套生物識別方式的總稱。包括指紋識別、虹膜識別和人臉識別。

原理上,Windows Hello的人臉識別與蘋果的Face ID類似,都是通過普通攝像頭、紅外攝像頭以及紅外傳感器來捕捉人臉的3D圖形。

Windows Hello的面部識別功能最早應(yīng)用于Surface Pro 4上,設(shè)置這項功能需要一分鐘,系統(tǒng)會要求用戶眼睛看向攝像頭,然后它會掃描你的面部。如果你想要提高識別率,可以重復(fù)這個過程。當使用Windows的面部識別失敗時,你也可以輸入PIN碼或文字密碼解鎖電腦。

1  2  下一頁>  
聲明: 本文系OFweek根據(jù)授權(quán)轉(zhuǎn)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(quán)刊載,目的在于信息傳遞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以及其它問題的,請聯(lián)系我們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(nèi)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    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
    掃碼關(guān)注公眾號
    OFweek人工智能網(wǎng)
    獲取更多精彩內(nèi)容
    文章糾錯
    x
    *文字標題:
    *糾錯內(nèi)容:
    聯(lián)系郵箱:
    *驗 證 碼:

    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