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五轉國六難之辯——汽車排放與消費信心一樣重要
國五轉國六為何這么難?這不僅是汽車行業(yè)發(fā)展當下所面臨的挑戰(zhàn),更是整個中國宏觀經濟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5月31日,寰球汽車舉行一場主題為“國五轉國六難之辯——汽車排放與消費信心一樣重要”研討會。
隨著中國多個城市公布汽車國六標準實施時間,汽車市場出現國五轉國六的一系列矛盾。矛盾的核心問題是廠商反映汽車排放標準過渡時間過短,沒有給足夠的過渡時間;經銷商庫存壓力空前;自主品牌面臨技術升級時間緊迫等諸多問題顯現。
為此,寰球汽車邀請包括汽車市場、行業(yè)協(xié)會和資深媒體代表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,就國五轉國六一系列話題展開一場討論,從中為中國宏觀經濟、汽車市場發(fā)展以及環(huán)境問題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建議,推動整個產業(yè)持續(xù)性發(fā)展。
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中心副總經理 蔡海員:國五向國六轉換沒有問題,但是否需要提前值得研究
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中心副總經理 蔡海員
從北京亞運村汽車市場(以下簡稱“亞市”)的情況來看,目前市場反應有這幾個方面。首先從廠商的角度,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時間,預計2023年開始實施國六標準,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國五轉國六會提前實施且實施進展這么快,因此對廠商來說,這就打亂了他們既定的產品計劃,免不了一陣手忙腳亂。
合資品牌由于在技術方面儲備充足,因此能夠較好地應對國六的轉換要求,但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則壓力相對大一些。在上海地區(qū),某暢銷德系汽車品牌的國六產品已經推出了很多車型,但在北京地區(qū)卻只有一款產品滿足國六標準。同樣,某暢銷日系汽車品牌目前在北京沒有一款車符合國六標準,讓人有些意想不到。因為北京實施國六的時間是2020年1月1日,外地省市則是今年7月1日,所以廠家會將部分國六產品生產力優(yōu)先提供給今年要實施國六的省市和地區(qū),這也就造成了目前北京符合國六標準的車非常緊張,就連一些暢銷汽車品牌都沒有國六的車。
現在來看,由于北京國六的實施時間相對靠后,經銷商加緊處理國五車的情況還不太明顯,但是業(yè)內普遍認為這種情況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凸顯。根據目前經銷商對北京市場的反饋情況,一方面國五的車不能再壓貨,因為這些車下半年將很難在北京市場進行銷售;另一方面是消費者持幣待購的現象越來越嚴重,這種情況也給經銷商帶來不小的壓力。
實際上,大部分消費者對于國五、國六排放的概念并不是特別明確,他們關心的是國六的車在技術方面到底比國五的車強在什么地方,多花的錢是不是真的值。另外,對于國五的車,未來是否會有更大幅度的優(yōu)惠還是個未知數,這對很多不在乎排放但非常注重價格的消費者來說就是個潛在機會,他們會持續(xù)觀望,等著“撿漏”。
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,新車市場的銷售壓力非常大,因為目前自主品牌能提供的國六車型非常少,甚至到明年北京實施國六標準的時候,車企能否大規(guī)模提供國六車輛資源還無法確定。汽車流通行業(yè)下行壓力非常大,北京更是如此。傳統(tǒng)燃油車凈增量每年是4萬輛,置換率從去年開始也是大幅度下降。前幾年報廢更新補貼的實施,老舊車輛差不多都進行了淘汰,但今年取消了報廢基金補貼,消費者置換的需求也相對減少。
就大趨勢來看,國五向國六轉換是沒有問題的,但這個時間點是否有必要提前,并且提前的時間這么長,我個人感覺還值得好好研究。
不久前,我與某暢銷日系品牌幾位高層領導進行了深入交流,對新能源車、混動汽車也提出了一些看法。對他們車企而言,到底是直接上新能源車型還是先上混動車型,還需要通過市場上的意見反饋來做決定。因此,就國家制訂的計劃來說,不管是環(huán)境壓力也好,還是自身提出產業(yè)升級也好,其實都需要合理的時間規(guī)劃,在各方面都做好準備之后才能有條不紊地實施。國六也是如此,如果突然提前施行并且不給廠家充分的時間去做準備,這對我們自主品牌的傷害還是挺大的。
從技術層面來看,世界范圍內不少國家和地區(qū)認為中國從國五到國六的轉換步伐有點大。不僅是技術的配套,就提高生產標準這一項要求來說,目前世界上很多廠家都未必能夠達到。合資品牌和大品牌或許比較好解決,但自主品牌可能會遇到很大的問題。就像我對電動車的看法一樣,我們國家從傳統(tǒng)汽車一下發(fā)展到純電動汽車不太現實,而最符合國情的還是混動汽車。不管技術條件還是其他方面,以混動產品進行過渡才是真正有利于整個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方式。
什么事都要符合國情,在當下經濟環(huán)境不景氣,特別是汽車這個支柱行業(yè)遇到大問題的時候,我們到底是提前實施國六,還是循序漸進,我個人是持保留意見的。
騰訊汽車總編輯 陳瑤:買國五車可以,但相關部門要給消費者信心
騰訊汽車總編輯 陳瑤
在終端市場,國五和國六的差別對消費者來說影響并不是那么大,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其實還是價格。比如最近某豪華品牌瘋狂降價,消費者瘋狂抄底。這就是最核心的消費訴求點并沒有被終端市場把握住。對政府部門來講,我覺得消費市場上不確定性的東西必須要由它把關。比如說現在政策要切換了,消費者掏錢買國五的車,沒有問題,但是買完以后你不能把我的消費權限剝奪了,也就是相關部門需要給消費者信心,比如明確在多少年之內不會對你的路權進行限制,我覺得這個是需要相關部門去做的一個承諾。我覺得市場不缺消費潛力,就是缺明確的政策實施時間,不然車企和消費者都會顯得無所適從。
《華夏時報》副總編 趙云:國五切換國六,是環(huán)保和經濟發(fā)展如何協(xié)調的問題
《華夏時報》副總編 趙云
我覺得國五切換國六,實際上是環(huán)保和經濟發(fā)展如何協(xié)調的問題。環(huán)保當然要做,而且環(huán)保是一件很“奢侈”的事,做環(huán)保要講百年大計甚至千年大計,雖然環(huán)保和經濟發(fā)展長期來看是協(xié)同發(fā)展的,但是短期看環(huán)保和經濟發(fā)展可能會有一些抵觸。比如特朗普要美國撤出《巴黎協(xié)定》,他實際上是要發(fā)展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。
作為我們國內來說,汽車跟房地產還真的不一樣,房地產的報道經常是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全國人民都非常關注。汽車則很難上一個頭條,只是一個普通消費品的定位,但是一旦有環(huán)保的壓力或者拉動消費的需求就都找汽車來了,有安全問題也找汽車,所以我覺得汽車行業(yè)承受了太多的壓力,包括國五到國六的切換。
《中國消費者報》高級記者 編委 汽車事業(yè)部主任 施乾元:解決環(huán)保問題并不是只有提升排放標準這一個主線
《中國消費者報》高級記者 編委 汽車事業(yè)部主任 施乾元
國五切換國六為什么難?我個人感覺有三個方面。第一個是公共治理,比如我們都希望環(huán)境更好,但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是不是合理,我覺得目前來看有點問題。另外從企業(yè)成本的角度,當年為了實施國五投入的成本給社會創(chuàng)造了多少價值,如果從現在開始實施國六,給社會帶來的成本又有多少,又能給社會貢獻多少價值,我覺得是要認真考慮的。
第二個是從消費者的角度,自己掏錢合法購買的車輛在將來使用時受到各種限制,大家的物權在哪。第三,我們解決環(huán)保問題并不是只有提升排放標準這一個主線。比如北京的交通幾乎每天都在堵車,如果能讓道路更加暢通,也會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。我覺得類似的減排方法有很多。
《北京晚報》汽車事業(yè)部副主任 劉蓮:經銷商對國五、國六車型銷售有引導作用
《北京晚報》汽車事業(yè)部副主任 劉蓮
汽車媒體更多的是關心主機廠出了哪些新車,配置怎么樣,價格怎么樣,但往往很少關注消費者層面,以及經銷商層面。對于國五國六車型的切換,消費者大概有幾種心態(tài),第一就是“買新不買舊”,非國六的車不買;第二就是價格導向,哪個優(yōu)惠幅度大買哪個。事實上,很多消費者也搞不太清楚國五和國六的差別在哪,但在買車的時候會被動地接受銷售員的講解,隨后就會有理解上的差異,對于買國五或者國六會逐漸有一個概念。而對于銷售員而言,到底是給消費者推薦國五還是國六車型,主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經銷商的工資體系,經銷商鼓勵銷售哪款車,哪款車的銷售提成高,銷售員自然就會更積極地向客戶推薦。
網易汽車主編 王昉:消費者的觀望心態(tài)非常嚴重
網易汽車主編 王昉
我從消費者終端這塊做一些簡單分享。我們網易建了一個消費者的購車群,他們都是準車主,我們對他們做的一些小調查結果顯示,在國五轉國六期間,消費者的觀望心態(tài)比較嚴重,甚至有一點購買焦慮,大家擔心現在買了國五車之后,以后會不會不好出手。所以在消費者終端我們要不要做引導,怎么做引導,這也是個大問題。
在消費終端,無論對經銷商來說,還是對市場來說,都會有非常強烈的影響,所以我們在消費者的引導方面,希望產業(yè)政策是分階段緩慢推進,不應該一刀切,包括消費者非常關心的我以后檢車怎么辦,我想換新車了怎么辦,這些疑問不解決,消費者就會猶豫不定,最終受傷的還是整個產業(yè)。
資深汽車媒體人 鄧璽:國家計劃的國六實施時間比較科學
資深汽車媒體人 鄧璽
國六的提前實施不僅使廠家措手不及,經銷商更是措手不及。最近有新聞報道,一個豪華品牌產品甚至把國五車型賣出了自主品牌的價格,整個汽車市場都變得有些混亂。
其實,國家計劃的國六實施時間還是比較科學的,從2020年7月1號實施國六a,到2023年再實施國六b,車企能夠循序漸進地實現。但是一些省市提前一年,甚至提前四年實施國六,與我們當前的經濟發(fā)展、消費水平不協(xié)調。
從廠家技術層面來說,車輛排放升級必須要通過調試跟測驗,甚至需要經過“兩冬一夏”的標定,現在看來有些廠家甚至都沒有時間做這樣的匹配與標定,所以政策的實施,需要給廠家在產品上一個合理的準備周期。
《中國企業(yè)報》汽車周刊主編&新媒體車吧事總編輯 李邈:倉促實施國六對自主品牌傷害很大
《中國企業(yè)報》汽車周刊主編&新媒體車吧事總編輯 李邈
我覺得國家和國際上有一些東西,分解目標分解任務后,結合到我們的實際情況,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好像沒有什么錯,但實際在執(zhí)行的過程中,這個動作就開始變形了,F在中國的經濟不太好,我們是想拉動消費的,但是國六實行了之后,我感覺對經濟的發(fā)展可能也是有傷害的,尤其對于自主品牌可能是一種很大的傷害。現在合資品牌他們具備這樣的技術,但是對于自主品牌來說,就需要去博世排隊,對于這些弱勢企業(yè)的生存有多少人去關注?從公益的角度來看,從道義的角度來看,我們更希望公平,這是大家都希望的,如果不能夠公平的話,技術儲備更多的企業(yè),就是在打壓自主品牌,包括自主品牌的經銷商,我覺得整體可能都會非常悲觀。
有車智聯CEO 李重:實施國六會影響整個汽車產業(yè)的盈利狀況
有車智聯CEO 李重
就我接觸的一些經銷商來看,他們認為這個事情并沒有外界想象中這么難,他們其實還是有信心的。但是反過來說,影響還是實實在在的,首先賣的車量少了,其次成本是要增加的,這會影響到整個汽車產業(yè)的盈利狀況。對消費者來說,只要這個車價我滿意了就可以,但這勢必會影響到企業(yè)的利潤,最終還是影響到企業(yè)的健康發(fā)展,以及經銷商的生存環(huán)境。
趙云老師說做環(huán)保是一件很奢侈的事,的確。我們國家都是在整體地做一個環(huán)保的規(guī)劃,比如說我們制定水的規(guī)劃,空氣的規(guī)劃,工廠的排放等每一項都是有指標的,而且很多原來做環(huán)保的小型企業(yè)也面臨著倒閉風險,這個標準制定上去了,很多小企業(yè)也完不成,大家都面臨著這種困境。
車網傳媒創(chuàng)始人 安琦:國六標準實施不能一刀切
車網傳媒創(chuàng)始人 安琦
為什么國五轉國六爭議這么大,或者說這么困難,總體來說還是跟大的經濟環(huán)境有關系,之前每一次技術轉變都有陣痛期,現在中國的經濟尤其是汽車市場的不景氣放大了這種陣痛。
我個人的觀點,技術標準可以引導企業(yè),但是技術實施引導企業(yè)是有問題的,因為在制定標準的時候國內的經濟環(huán)境不是這樣的,現在市場變了,中國經濟變了,每一個人都很難,企業(yè)很難,消費者很難,行業(yè)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很難。我覺得新排放標準的實施不要一刀切,所謂的一刀切不是時間概念的一刀切,而是各個層面,比如說地域層面的,時間層面的,還有手段層面的,考慮到每一個階層的利益在里面,幫助企業(yè)渡過難關。
出行財經總編輯 孫銘訓:每一次技術法規(guī)的提升,都是在逼著企業(yè)進步
出行財經總編輯 孫銘訓
自主品牌從草寇階段發(fā)展到今天,真正發(fā)力應該是從2014年開始,前面那段時間我們沒有自己核心的東西,我認為那個階段實際上是從國四到國五切換這個階段,給了我們自主品牌研發(fā)的周期,讓我們出了這代還算不錯的產品。
現在我們認為研發(fā)周期如果說只有兩到三年時間的話,對車企技術的成熟度,以及他們的競爭力可能會產生影響。再者,自主品牌就投入產出比來說跟國外企業(yè)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。我們看歐洲,很多車型的年銷量都在200萬輛左右,這樣它的成本攤銷就比較少,研發(fā)成本就相對比較低。其實每一次的技術法規(guī)的提升,都是逼著我們企業(yè)技術往前走,但在目前這樣一個階段之下,我認為給到一定的時間,可以讓我們企業(yè)的競爭力更強一些。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圖片新聞
最新活動更多
-
1月10日立預約直播>> 【線上直播】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行業(yè)應用新進展
-
精彩回顧立即查看>> 【線下會議】OFweek 2024(第九屆)物聯網產業(yè)大會
-
精彩回顧立即查看>> 【線下論壇】華邦電子與萊迪思聯合技術論壇
-
精彩回顧立即查看>> 【線下論壇】華邦電子與恩智浦聯合技術論壇
-
精彩回顧立即查看>> 蔡司新能源汽車三電質量解決方案
-
精彩回顧立即查看>> 蔡司新能源汽車三電質量解決方案
推薦專題
- 項目經理(汽車內飾&汽車電子) 伯恩光學(惠州)有限公司
- 結構工程師-汽車電子事業(yè)部(J10116) 深圳奧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
- 產品工程師(汽車) 易思維(杭州)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- 銷售總監(jiān)-汽車電子方向 深圳市智立方自動化設備股份有限公司
- IE工程師(汽車智聯) 惠州碩貝德無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- 銷售經理(汽車新能源行業(yè)) 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- 高級軟件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
- 自動化高級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
- 光器件研發(fā)工程師 福建省/福州市
- 銷售總監(jiān)(光器件)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激光器高級銷售經理 上海市/虹口區(qū)
- 光器件物理工程師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激光研發(fā)工程師 北京市/昌平區(qū)
- 技術專家 廣東省/江門市
- 封裝工程師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結構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